close

那首詩的前面幾行

後來都被刪掉了

後來整首詩都不得不放棄

 

原本努力要放進作品的

想法和訊息

沒有形體可以容身

像圍繞腐果的果蠅

揮之不去

 

當腐敗的蘋果也被移走

文字被抽離

想法落空

只有心中的悸動

似乎存在過

 

  分析這首詩,我選擇從詩的創作階段講起。的首先是靈感的發想;再來是構築文字結構;最後精練文辭。天才詩人和一般詩人的差別,應該在於第一個階段的創新度與串連這三個階段發生的純熟度吧。像李白作詩一氣喝成,想必是三個階段合而為一了,因此詩句渾然天成。第二與第三階段是什麼呢?韓愈「春風又綠江南岸」或從倒騎驢的賈島「推」「敲」之間可見一斑。這個階段雖然辛苦,但作品完成度已經很高,所以不是最令詩人傷腦筋的部份。第一到第二階段就不同了,一般人往往會逗留其中,為了尋找與靈感契合的外衣。

  里爾克說過:「只有在記憶失去他們的名稱和我們化為一體,變成我們的

視覺、血液、姿態的時候,才可能在一個罕有的時刻,從他們之間升起一句詩

的第一個字」他說的是靈感的降臨-第一階段。在這個階段中,我們擁有了一

首詩的主軸精神,但只是靈魂;沒有軀殼。而羅智成寫的沒有形體可以容身

於完成這首詩的困難度,我們想盡辦法用文字來包裹這個靈感,就是第一到第

二階段之間的事了。

 

  這首詩直接道出了每個詩人,或者嘗試作詩的人的心聲!因為這首詩本身

就是一個過程;一個詩人不得不的困境和心聲。我想所有曾嘗試創作的詩人:

成名的、未成名的、練習寫詩的人,都必然感同身受,卡在第一與二階段間

是多麼痛苦且不捨的一件事。因為我們必須不斷作出取捨、去蕪存菁、再把概

念和文字配對成功,有時怎麼找也沒有出路,又想完成作品,就只能慢慢扭曲

原始靈感,所以羅志成說當腐敗的蘋果也被移走 文字被抽離,是詩人放棄時刻。

   <放棄寫的一首詩>題材新穎不必說;描寫的準確深刻,更能快速引起

創造經驗的讀者的共鳴。由於詩的創作本身就是將抽象的事物或感受,透過

簡的文字,準確地表達,而羅志成成功地將這種「詩難產」的經驗具象化,

後還道出詩人最後那種悵然若失的心情,著實高明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cret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